光谷追光人|平均年龄32岁,武汉光谷“挖呀挖”团队钻探亚洲第一深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李谷 一个人简介年龄 光谷追光人|平均年龄32岁,武汉光谷“挖呀挖”团队钻探亚洲第一深井

光谷追光人|平均年龄32岁,武汉光谷“挖呀挖”团队钻探亚洲第一深井

2023-06-01 13: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极目新闻记者 胡长幸

通讯员 于成旺 李澎 余丽雯 李知聪

“跃进3-3XC井钻探已经达到5258米深井段。”5月24日上午,位于武汉东湖高新区的中石化江汉石油工程公司(以下称:江汉石油工程)指挥中心收到了钻井二公司副经理李锦峰的最新信息,刺客,他们正在新疆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这里被称为“亚洲第一深井”,掘进“亚洲第一深井”的技术团队,也是一群平均年龄32岁的光谷“挖呀挖”青年。他们跨越3000多公里,借助光谷技术,深入地下9472米,打开油气“宝藏”大门。

钻探亚洲最深井的“挖呀挖”团队

平均32岁,光谷技术团队挖亚洲最深井

“这口井设计井深9472米,比珠穆朗玛峰还多出624米,目前一切都在按照设计顺利进行。”5月1日,顺北油气田90108JH队技术员周郁儒在央视的直播镜头前,骄傲地介绍他们团队正在创作的“作品”。

周郁儒在央视新闻的直播镜头前做介绍

周郁儒所在的90108JH钻井队,是承揽此次“亚洲第一深井”钻探任务的队伍,以90开头预示这支钻井队中90后员工比较多,108是番号,结尾的JH是江汉的拼音缩写,代表他们来自湖北的江汉平原。他们还有个响亮的称号,叫“沙漠之鹰”青年突击队。

周郁儒自己,则是这支突击队里最年轻的技术员,1997年出生,在中国地大(武汉)读完本科,2022年研究生毕业分到了新疆,听说这次是创纪录的特深井项目,就主动申请到这边来学习工作。她已经在沙漠里工作生活了9个多月,脸上晒出了小麦黄的肤色。

周郁儒与同期的小伙伴在新疆汇合

队伍里的党支部书记李新也是“97后”,不过是1997年开始钻井找油的。等钻完这口“亚洲第一深井”,他就要去其它工作地了。周郁儒上央视新闻后,李新跟她说,这口井打完后,距离地下1万米就只剩528米了,说不定你以后能当万米深井的技术员。

打深井找油气很有必要。在新疆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已经探明的就有4个亿吨级的产油区带,每年获得油气产量达1500万吨以上,大约可保障6.7亿个家庭30天日常用气需求。但是,这里八成以上的石油,埋藏在6000到10000米的超深地层,开采难度极大,所以超深地层采油气项目,也被称作“深地工程”。

李锦峰介绍,从上世纪末开始,就有一批批平均年龄30出头的青年人从湖北出发,进军沙漠。他们中间,有帮助钻头“长眼睛”的技术专家,有8000米地层钻井如开车般熟练的司钻高手,还有挑地下高温、高压钻探环境的国内测试专家团队,而且90后越来越多。

他们大多是光谷人。从2015年起,起家于江汉油田的江汉石油工程在武汉光谷布局,借助这里的光电子信息产业优势,搭建技术井筒工作液实验室、井下工具研发实验室、光电子研发实验室等技术平台,为地下油气资源开发“加油”。

到目前,包括周郁儒在内,他们大部分80后和几乎全部90技术人才,都是先招聘到光谷公司,然后派遣到全国各地的油气项目上。

含“亚洲第一深井”井场在内的顺北油气田,已经聚集了近1000多名来自光谷的技术和管理人员。

千里送数据图,让井下钻头“长眼晴”

国内最大的沙漠、油气发现主阵地之一,塔里木盆地如何跟3000公里之外的光谷发生联系?除了输送优秀人才,还提供先进技术。

5月7日20时许,江汉石油工程地质研究所所长刘勇江抵达距离新疆库尔勒450公里外的“亚洲第一深井”井场。这段路程从武汉光谷出发,到目的地花了15个多小时。

他来这里,是与该所地质研究员陈建军完成一次特深井钻探资料交接。这套资料是几十卷长达10米的地震波数据图,被装在一个34寸的黑色铝制拉杆行李箱里,大概有38公斤重。

刘勇江在研究井下地层演示样本

为什么要带这些东西到作业区?刘勇江介绍,打超深井要克服的地质结构复杂、高温、高压等情况,都是世界级难题。特别是“亚洲第一深井”打到地下9000米深度时,那里温度会达到200摄氏度,地层压力有150兆帕以上,一般仪器设备内的电子元器件会扛不住,钻头上的常规导航系统也会失效,成了“盲人”。

前方有难题,后方来解决。刘勇江及其团队利用地震剖面动态校正技术,在钻井现场为钻头制作地层三维模拟图。刘勇江交接给陈建军的东西,就是建立模拟图的重要资料。

这是一种可以将地下探测数据三维可视化的技术,相当于钻头的“眼睛”或“触角”,帮助地面工人在钻井过程中“探路”:钻头前方50米范围内,将会遇到什么地况,是溶洞、裂缝还是孔洞,是溶洞那容积多大,是地层裂缝那有多宽,都一目了然。

三维地质图形是钻井人找地下宝藏的“眼睛”

2022年刘勇江和团队开始参与顺北油气田项目以来,因为井场区域网络信号不好,他们每2-3个月就要往作业区运送一次资料。

为满足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需要,在光谷的技术团队联合研发了能抗高温高压的井下工具,可以润滑钻头和运出矿屑的钻井液,以及井下电视、超深高温高效定向测控系统等配套产品技术,组成了超深大位移钻井系列解决方案,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一流。

于是,人们可以让钻头在几千米深的地下,犹如长了眼睛,可以水平钻、斜着钻,像“贪吃蛇”一样随时调整轨迹,找到油气断裂带。

据了解,目前在顺北油气田已发现20条富含油气的断裂带,就像地下纵横交错的马路。其中编号为顺北4的断裂带油气井产量最高。该断裂带75%的试油测试施工是由来自江汉石油工程井下测试公司完成,因为团队跟湖北的关系,这个产油气带被叫做“江汉带”。

沙漠里以苦作乐,偶尔吃到油焖大虾算惊喜

顺北油气田主要在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主的南疆地区,石油工人也多集中在轮台和塔河两个县城,距离两个县城最近的井也有200多公里,远的在300公里以上。沙多风大,环境比内地差,他们苦中作乐。

“进疆3个月,我碰到的扬沙比吃饭还多。”2023春节后,陈建军与同事一起来到油田开展地质支撑工作。如今他收到刘勇江送来的地震波数据图,配合团队一起靠近地下9472米的“宝库”大门。

陈建军眼中的地下“宝库”越来越近

他介绍,几乎每个井场,一到早上8点钟左右,就会有一辆水罐车开进来,容积14立方米的罐子里装载着井场一天的生产生活用水,这是从几百公里外的县城拉过来的。即便已经做过净化处理,水还是会有一种苦咸的口感,沉淀久了水底会出现水垢。

在偏远的井场时,陈建军喜欢制作简易蒸馏装置,收集纯净水。他会在沙漠里挖一个大小、深度合适的坑,然后利用盆子、塑料薄膜、石块或沙土等,做一个收集器。太阳照射使坑内潮湿土壤水分蒸发产生水汽,水汽接触塑料薄膜,冷凝成水珠,滑落到水盆中。

“这种方法在一天内能收集大约半升水。虽然量少,但是好在口感不再苦咸。”陈建军专门把这些纯净水收集起来,以便急需时补充水分。在“亚洲第一深井”井场工作还好,这里是绿洲。

俯瞰“亚洲第一深井”井场

交通也是个问题。“距离县城300公里左右的作业区,可以坐普通车辆经沙漠公路往返,500公里左右的井场就要搭乘专门的沙漠客车了,轮子很宽大的那种。有的时候车不够用,就得坐骆驼出来。”陈建军说,如果这里有“滴滴打骆驼”软件而且手机信号好,肯定受大家欢迎。

有些井场,因为交通等条件相对好,偶尔能享受一下难得的湖北美食。在距离“亚洲第一深井”700多公里外的顺北10斜井现场,一位叫李冉的32岁测试工,因为以前在培训学校学过厨艺,于是兼职当起了钻井队里的“湖北菜”师傅。

5月上旬一天,生活物资车向井上运送过去一些小龙虾,李冉决定给伙伴们做一餐湖北口味油焖大虾,因陋就简,香喷喷的味道让队友们惊喜、难忘。

“湖北菜”师傅李冉也会做面食

“吃饱了,有力气继续干活,暂时不想家。”李冉说,等轮休假到了可以回湖北吃家乡菜。

而陈建军5月中旬已经回武汉,轮休1个月,什么油焖的、蒜蓉的龙虾都吃上了。吃好了,休息好了,继续到油气田里“挖呀挖”。

井下电视上电视,科技照亮深层“宝库”大门

前不久,全国观众第一次央视上看清了将近2000多米以下的地层究竟长什么样子,也是因为“亚洲第一深井”开钻。

4月26日,江汉石油工程光谷光电研究实验室带头人、35岁的孙文常,正在跟烽火科技技术人员讨论抗高温光纤研发的问题,接到了电话,说央视想展示地下井内的真实模样。

电话打给孙文常,是因为他和团队掌握着一套行业领先技术,那就是“井下电视”:通过电缆搭载LED摄像头实时传输信号,让地面工作人员可以清晰看见打通后的井下,辅助后续的排险、疏通等操作。

将摄像头下放至数千米的井下可不比商场、小区安装摄像头那样简单。电缆质地柔软,只能依靠探头的自身重量带动电缆往下放,一旦遇到拐角,如果不借助外力处理,探头就会堵塞在拐角处。

为解决这个问题,能不能给电缆穿上一件“金属外衣”呢?

2014年起,因为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田的勘探开发,一种连续油管设备在国内开始推广。这种设备通过特殊冶炼技术,工人可以生产出长度达到7000米的钢管,像电缆一样缠绕在一个特大的滚筒上。

帮绵软的电缆找到了几千米长的“金属外衣”,可是具体怎么穿进去呢?

2016年,孙文常到成都参加一次行业会议,休息期间偶然看见电力工人利用一种叫卷扬机的设备把轻轻松松使电缆穿过地下管道。孙文常深受启发,随后带领团队研究出了国内首套连续油管穿电缆光纤装置。接下来他们又克服了电缆下放速度不快、穿越长度较短等难题,在2017年推出了第二套光纤电缆传输装置。

俯瞰“亚洲第一深井”井场

他介绍,这套装置,通过水力泵输送的方式,最快穿电缆速度达到了1000米/小时,最大穿电缆长度达6350米。这有效促进了带电缆连续油管工程服务技术的发展。

目前,孙文常及其团队已拥有了井下过电缆光纤单流阀、丢手工具等10多项专利产品。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光谷造”技术产品正在沙漠油气田中大显身手。7000米、7500米、8000米、9000米……油气井也越打越深。

据了解,截至目前,他们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里完成8000米超深井的钻探施工20口、测试施工40口,打破了20余项亚洲最深井施工记录,为我国深层超深层油气开发蹚出了一条光明大道。依托光谷科技之力,他们继续“挖呀挖”,打通更多深层“宝库”的大门。

(来源:极目新闻)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